难道是哥长得太帅了? 精神病归精神病,在食欲面前,就连精神病人也会妥协。大部分时候他吃饭还是挺乖的,送到嘴边的食物尽管嚼碎了往肚子里咽就行。 我一口口地喂他,他一口口地吃。喂着喂着,我放下餐盘,起身去把门关好,回来坐在他对面。 我掏出手机,找到某张相片,展示在他眼前。 “这是什么?” 他腮帮子鼓鼓的,粉色的唇瓣上油亮亮,一边嚼,一边无意识扫过手机画面,眼神开始缓慢游走,就是对手机无动于衷。 我提高音量:“这个豆腐块,你认识吗?是不是好朋友叠的?” 眼神依旧在飘,嘴巴里的食物渐渐没了,眯着眼睛打了个哈欠。 “是好朋友的杰作吗?” 没反应,他对这个豆腐块棉被一点反应都没有!不像看到其他现场存照那样恐惧。 我该拿他怎么办? 晚上他入睡之后,我回到医院给批的单身宿舍里,开始翻看他的日记。不能再等了,再等凶案就要变悬案了!搞不好他会演变为精神分裂症,治疗周期无限延长。我决定硬着头皮也要将他的日记读完。 很快,我发现了一些端倪,为什么我一看他的日记就会睡着的原因找到了! 在这里,我不禁怀疑之前自己是个“睁眼瞎”,因为他的字真的是很有风范,小学部分的字就已经很出色了!一般人都说字如其人,一个人的书写往往跟他身上的气质是相配的。有主见刚硬的人写字有棱角,性子温和的人写字圆润偏小。 但凌云木,“字不如其人”?怎么会这样呢? 瘦金体的一大特色就是“瘦硬”,极细中藏着四两拨千斤的刚劲之气。凌云木书写得清雅端方,亦暗藏“杀机”,竟让人觉得书写之人比他往日形象更胜一筹。是什么令人造成这种印象呢?是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实在太低调了吗? 我几乎要被迷惑了,赶忙甩掉脑中莫名其妙的想法,专注眼前。 他坚持用钢笔书写,字迹清晰,极少有错别字。咋一看,简直就是一则则书法帖子! 是个比较喜欢传统文化的孩子。 不过令人头疼的是,凌云木写日记没有格式。 他不写日期和天气,也不写标题,只有部分在篇尾处标记日期,这个习惯从小学部分就开始了。是个不喜欢按部就班并且渴望长大的孩子! 在台头写日期和天气是小学生的老黄历,而在篇尾简单书写更像是大人的做法。 我翻出最新的那本日记,最后一篇落款处写着“2019年金秋”,之后再无只言片语。 为什么不写了呢? 带着疑问读了最后那篇日记,是关于在路边看到一只死猫的事情,篇幅很短,暂无特别之处。 我之所以会睡着的根本原因就是,因为他极少写叙述文,没有跌宕起伏,基本都是随笔;或者说叙述部分只占很少的比例,写着写着就成了散文、感悟。他对生活和理想有着许许多多的感悟。与书写不同,这点终于跟他的形象相搭配了! 当我忍着巨大的睏意看到中学部分的时候,忽然觉得不对! 瘦金体有些不一样了! 同样是瘦金体,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一样呢? 我前前后后对比了下,发现前面的瘦金体雅正端方,注重格式,但后面的瘦金体更加具有风骨,连飘逸的拖拽都出来了。 我之所以觉得奇怪,是因为这种转变,连带着篇幅和语气都在转变,如果仅仅是写字方式改变那根本不值一提! 在前面,文字的格式和语气,都是比较保守和正常的,叙述的事件可以说比较“食人间烟火”。比如,他说他真的很喜欢吃冰激凌,但总是舍不得花钱。养父母给的零用钱很少,除了买学习用品根本就腾不出一个钱来。 在篇幅上,他极少浪费纸张,横线上基本都填满规整密集的字。 但现在,句子更加文艺,篇幅大面积留白。 看字面很难说清楚二者有什么不同,只好依靠内容,才发现了有趣的现象——他们在互动! 准确来说是一动一静。 有时候规规矩矩的瘦金体在写一篇规规矩矩的日记,但风骨绝尘的瘦金体会在最后附加一句读后感:“暴君,你约束不了我。” 日记温婉,并无关于暴君和约束的话题,他为何来一句这么诡异的读后感呢? 而在关于冰激凌的话题上,风骨绝尘的瘦金体则表示:“我比较喜欢咖啡。” 确定这不是有人偷看了日记而写下来的读后感? 什么人这么恶趣味?这句话有点怪怪的……我很快将自己摘除了出去。 继续研究吧。 我以为他是个刻板的孩子,一个本子得一条道走到黑,没想到……我下意识地翻开其他还没有阅读的日记,竟然发现了狂草! “草书?”我想来一句国骂,凌云木这样的人,为什么会写这么奔放的草书?这简直颠覆我的三观! 难不成又有第三个人偷看了日记并且标注“到此一游”? 我快速地翻阅,五本日记里没再出现其他字体。 相对而言,九成的篇幅都是普通瘦金体的日记,必然是普通状态下的凌云木无疑。 变异后的瘦金体和狂草就像是客人一样,偶尔出现,留下只言片语。 如果说规规矩矩的瘦金体和风骨绝尘的瘦金体能在内容上区分的话,那草书——根本不知在写什么! 这样就无法判断它存在的意义了,可能只是凌云木喝醉后的狂傲之举? 不,他一般不喝酒,日记里有写他并不爱喝酒。 不过六月十三日那天晚上,他喝了酒。 如果不是喝醉了,那就是心血来潮,忽然放荡不羁写狂草? 我得知道他写了什么,才好判断呀! 草书是一种只讲究形式美而不在乎内容的字,我努力分辨草书里到底写了什么。 在凌晨三点睁着大大的黑眼圈,横竖撇捺地研究来研究去,渐渐感到头皮发麻。 那行字是: ——杀了那对狗父母!
第8章 DID分析 我敲了敲办公室的门,得到应答后走了进去。 凌云木的主治医师魏承澜,是个长得有些着急的男人。他档案上标注着三十岁的年龄,但我看他至少奔四了。大概是因为有些驼背吧,一头灰白头发,让他看起来像个固执的老头子。不得不感慨,学历越高越是催人老啊。在对待病患上面,他确实是个说一不二的人,难免有时候给人一种不懂变通的刻板印象。 谭队就因为问询凌云木这件事,跟他起了好几次冲突。他为了保护病患,是连刑警队长也不放在眼里的。要不是我那骇人的背景,他也早就将我赶走了。 “魏医生今晚值班吗?”我客客气气地问了一声。 他摘下眼镜,拿起手边一块无尘布,擦拭着厚厚的镜片,显得有些疲态,“是呀,值班。你怎么还不休息?” 我径自坐在他对面的藤椅上,“我习惯了,不过魏医生可要注意休息!好多人需要您呢!” 他笑了:“项少爷大半夜过来,就是为了夸我吗?” 我忽然觉得自己错了……前面不是说他未老先衰吗?但当他笑起来的时候,我并没有发现法令纹! “嗯?怎么啦?” 我赶忙清了清嗓子,调整了下坐姿,嘿嘿笑了下,“有些问题想要请教魏医生,不搞清楚还真的睡不着。” “哦,是什么问题?” “魏医生,您接诊过人格分裂的案例吗?” 他擦拭镜片的手停了下来,有些疑惑:“这大半夜的,项少爷怎么会来问这种问题?” “魏医生,叫我名字得了,什么少爷不少爷的。” “项少是发现什么了吗?” “没,就是问问,我比较好学。”我厚颜无耻地笑道。 他将眼镜戴上:“其实人格分裂的案例一直都存在,相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是呈上升趋势的。只不过为了病患的隐私,一般不会四处张扬。人格分裂症学名‘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’,简称DID,是在一个身体里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特征,也就是多重人格,是一种心理疾病。 “大量的研究表明,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是导致DID产生的主要原因,成年后的则很少,但也不是没有。” 我之所以会忽然来问有关人格分裂的问题,主要是凌云木的日记带给我一种疑惑和深深的不安。 要不是有人偷看了日记,那就只能用人格分裂来解释了。而我倾向于后者。 有谁会在刚写完最喜欢吃冰激凌的时候,再来一句:“果然是小孩子,幼稚,咖啡才是最顶级的享受”? 有谁会在刚体谅完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后,再来一句:“杀死那对狗父母”? 从我接触六·一三案以来,基本就排除了凌云木的嫌疑。在我看来,他更多的是一个受害者,直到看了他的日记,我有些动摇了。 无法从日记上判断那两个迥异人格出现的时间,或许很早,跟童年创伤脱不开干系。 这种多重人格作案的认定,在我国还没有首例。 魏承澜:“最早的多重人格案例,是1977年M国发生的一起强|暴案,普利·米利根因强|奸EHE州立大学四名女学生受到指控。普利·米利根具有24重人格,有人还为他写了纪实小说。” “心理动力学认为,强烈的创伤经历、内部的冲突和缺陷使个体处于混乱痛苦的胶着状态,压力超过了承受能力,个体便通过分离出强大的次人格来逃离恐惧和伤害,以保护主人格。 “所以说,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御机制。” 鉴于我“好学”的品性,魏承澜医生很愉快地给我讲了起来。 “次人格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存在,有自己的特征及世界观。在分离的过程中,他们被摒弃了“坏”的心理内容,往往承载了主人格潜意识当中的愿望。所以,甚至主人格也没有意识到次人格正是自己潜意识的体现。他们往往性格迥异。” 我问:“主次人格之间,他们会互相知道吗?” “这个不一定,得看病情严重与否。轻度DID,发现不了自己的次人格很正常,重度DID,当主意识被其他人格掌控的时候,出现了记忆空白和崭新的现实内容,迟早会让人起疑的。所以说,除非真的是心太大天塌下来当被子盖,个体对自己的状态还是会有一定的认知的。” 魏承澜医生讲了很多、很细,当我谢过他将要离开办公室的时候,忽然打了个激灵,又折了回去,“魏医生你说的那本纪实小说是《24个比利》吧?我想起来了,有人给我介绍过!好像有些次人格拥有特别的天赋和潜能,而这些是主人格所不具备的?” 魏承澜笑了笑:“是的,一个孱弱的人,很有可能会分离出强壮的次人格,他在体力和智力上都上升了一个档次,也未可知。”
自愿捐助网站
网站无广告收入,非盈利,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!
怕迷路,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!
点击前往捐助页面>>
95 首页 上一页 5 下一页 尾页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