捕役由于发案不规律,没有案件时就没有额外收入,所以主要从娼妓户和宰牲户收取陋规。 这样以来,小地方的捕役,缺乏规费来源而生活像乞丐,但大城市的捕役,则规费花样繁多而十分滋润。 有的衙役,这种陋规收入一年甚至有数千上万两银子的进项。 所以古代的平民百姓,见到这些衙役们,都是要害怕的,生怕自家摊上事儿,衙门口八字开,有理无钱莫进来。 打个官司所花费的远远要比胜诉之后,追回来的多得多! 所以很多时候,有些人发生口角了,第一个找的不是衙门,而是各家氏族的族长,族老。 或者是村里的村长,里长。 要不然不可能温润一说报官,二大娘就害怕了,冯家的也不乐意,这牵扯到了衙门,事儿就不能善了。 如今张大爷亲自带着这样的人上门,温润不得不多想一下。 三个孩子也害怕了,作为只见过里长叔叔的他们而言,衙役,太陌生了。 而且这是正儿八经的衙役,都佩戴着刀子的那种,一个个精气神儿就很不一般。 温润虽然也害怕这帮带刀的人,但是他是家里的主心骨,大家长,不能先乱起来,而是非常文雅的一拱手,行了个礼:“村长,这几位是?” 温润今天穿了一身天青色的青衿。 衿是系玉的佩带,古人的衣服领子是斜的和系玉的带子相连,所以衿其实就是衣领,青衿就是青色衣领的深衣,深衣是一种特定的服装样式,跟普通人不同,这一看就是个读书人,还是个秀才! 不是秀才,没有功名在身,是不可也不能穿青衿的,否则就是僭越。 若是读书人的话,可以穿长衫,广袖,着袍服也就是了。 穿了青衿,就是秀才啦! 领头的衙役也不敢多么颐指气使,而是非常客气的一抱拳:“小人是正班衙役的班头,姓元名刀,可是温润,温秀才?” 元刀这么客气的时候,可不多见。 就连张大爷都有些吃惊的看了又看。 心说这就是有功名的人,跟我们这小老百姓的差距? 他去县衙办了很多次事情,可只见过元刀两面,因为元刀是真正的在编的衙役,又是班头,可高傲着呢。 在衙门里做事,估计也就那么几个人说了算。 而衙役这一块,就是这位元刀班头说了算的。 手下管着衙役和白役也二百多号人呢! 但是对温秀才如此客气,温润却没有端着秀才的架子,但是也体现了读书人的风骨和傲气:“不才正是学生,元刀班头,你们这是来寻学生?”
第25章 一波又起 “正是。”元刀客气的道:“大人有令,请温润温秀才随我等去一趟县城,衙门里谈一下事情。” 不是“问话”,更不是审问。 就是“谈一下事情”,温润有些纳闷儿,他跟本地县太爷只见过两面,还不是他,是他的前身。 这位小秀才,在书院上学的时候,见过一次县令大人,那位县令大人去书院看望在读书的人。 第二次是在他中了秀才之后,去了县衙,集体被县令大人接见。 印象里,县令大人是一个中年留着短须的男人,这个男人是个进士出身,来自一个叫榕城的地方,南方靠海,是个很繁华的大城。 说话慢条斯理,很有一种官威,还打官腔呢! 手下的人都是他自己带来的,尤其是师爷,三个呢。 但是本地的县丞可是有名的李氏一族的秀才公,同时也是李氏的族长。 李氏是本地大族,有三千多口子人,这算的都是男丁,在这个时代,男丁才算人头,女人跟小孩儿都不算数的。 过了五十岁的就算是老人了,因为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劳役都不找他们。 温润快速的捋了一下县城衙门的情况,发现他没什么关系,认识倒是认识几个人,可那也是办事的时候认识的,都是泛泛之交。 公事公办可以,要是让他们帮忙,小忙可以花点钱,例如上次他去卖房子卖地的时候,给点钱就能办理的妥妥当当。 可一些大事上要找他们,不知道要花多少钱,而且一旦帮了忙,就是欠下了人情。 温润心里没底,但是也不能堕了自己“秀才”的威名。 “好,我跟你们去,但是我先安排一下家里人。”温润回头看了一眼:“我家还有三个孩子,不安排好了我不放心。” “可以。”元刀很给面子:“我们是有马车的,直接坐车走。” 张村长不放心:“我也跟着去。” “张大叔就不用去了。”结果元刀竟然没同意:“温秀才去就可以了。” 再说大人也没允许张大叔去啊! “我……。”张村长很想去,他们莲花坳这么多年,好不容易有了个秀才,可不能就这么失去了。 一定要维护好他。 孩子们还指着他学本事呢。 “请张大爷跟我去一趟吧。”温润开口了:“我家没有马车,出行的话,不太方便。” 去的时候有车子接,回来呢? 总不能他坐车去,腿儿着回来,他也走不动啊。 就他这个小体格子,是标准的文弱书生,他试验过,绕着莲花坳,他能跑一圈,走两圈。 这还是他养了许久才有的一点力气。 以前的话,别说跑了,就是走,也只能走一圈,脚底板还很疼。 这也是为什么,他跟孩子们说,他们家不适合种地的关系,小的小,弱的弱,还没个大牲口……他也不太会种地啊。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,带着三个孩子,这个时候,温润才知道,古语说的没错儿,百无一用是书生。 “这……行吧!”元刀也不太肯定,回来的时候,大人能派车送温秀才回来。 要是不能的话,温秀才可能得在县里头租车回来,但是要有车子接的话,那就更好了,他也无意为难张村长。 “好,我这就去套车!”张村长转身就走。 他家有牛车,也有马车,算是莲花坳里少有的“富裕人家”啦。 温润呢,趁机将三个孩子送去了隔壁的杨家:“请您帮忙看一看他们三个,如果晚上我不回来,就在这里住一宿,第二天我肯定回来。” “到底咋回事?怎么官差来了?”杨大婶吓坏了,将孩子们放到炕上:“是不是那王贾氏又闹幺蛾子了?她还不死心吗?” 三个孩子一听二大娘的称呼,顿时紧张了起来。 大人们害怕官府,小孩子们也知道,官差不好惹。 “不怕。”温润安慰了一下三个孩子。 杨大叔也犯愁了:“这怎么还没完没了呢?” 上次来闹,没成,这次又闹?还惊动了官府。 “我不怕他们闹,有理走遍天下。”温润正色道:“两位不用担心我,好歹我也是有功名的人,何况我户籍都做好了,一切合法合理,情有可原,他们要想动我王家的孩子,也得看我同意不同意!” 温润是动了真格的,二伯娘那老娘们儿忒可恶了,恶心到了他,这次不给她踩死,誓不罢休。 “那我也赶车跟你去吧。”杨大叔不放心。 “不用的,大叔,帮我看好家就行,张大爷赶车跟我去,他是村长,好说话一些。”温润道:“我家里也得有人看着点,万一别人来要孩子,千万不能给。” “这个你放心,孩子我肯定护住!”杨大叔严肃地点头:“咱们莲花坳,不是谁想来就来的,还敢抢孩子?打不死他们。” 不管古今,孩子都非常受重视的,连奴仆,有了孩子都不用干活的,起码三五年之内不用。 甚至如果年轻的婢女有了孩子,奶水充足的话,还可以竞争一下小主子的乳母,那可是一步登天的好差事。 何况如果掠夺孩子,在哪儿都没道理可讲的,被人打死了也是白死。 “对,你放心,敢来这里抢孩子,我们绝对不答应。”杨大婶恶狠狠地道:“大不了,我们一群女人上去,挠他个满脸花。” 男人不方便出手,她们女人不怕,谁家没孩子呢? 莲花坳人穷志不穷,能留在莲花坳的流民,都是挺直了腰板儿做人的,没人送孩子出去做什么童养媳,那都是没出息的人家才会那么干。 “好,那我走了。”温润看了一眼三个孩子,笑的很好看:“在家乖乖的,哥夫去去就回。” “哥夫,一定要平安回来。”三个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。 尤其是王玫,小姑娘人不大,已经能明白一些事情了,知道哥夫是为了自己。 “乖。”温润摸了摸他们的头,心里想的是,幸亏还没开始秋收,不然光是秋收,人手忙不过来,家家户户都忙的脚打后脑勺,他都不好意思把孩子寄存在杨大叔家了。 不过温润没多少时间磨叽,回去之后换了一身干净的青衣直缀,换了一双新布鞋,青色的鞋面,雪白的鞋帮子。 干干净净的一个小秀才,新鲜出炉了。 走的时候,温润还送了两块腊肉去杨家:“炒个菜吃,我走了。”
第26章 永宁县衙(上) 不等杨家夫妻俩推脱,温润已经走了。 这次是三辆车子。 一辆车子很好,温润头一次乘坐,是带着车厢的那种,温润乘坐的几次车子,不是牛车就是马车,而且没有车棚。 都是“敞篷车”啊。 可是这个车子有车厢,先不说安稳不安稳,就是刮风下雨的时候,这也比较舒服和方便。 温润想着,以后也要搞一个这样的马车,来回去县城,会很方便。 起码孩子们跟着去的话,不怕风吹雨淋了。 车子走在路上,溜溜达达的很有节奏。 后头跟着的一辆马车,没有车棚,上头坐着元刀他们几个。 在元刀他们的马车后面,跟着张村长的马车,同样的,车上坐车俩衙役。 一路上的风景倒是不错,毕竟快要秋收了嘛。 而温润也在捋顺他所了解的这个县城。 永清府下辖四个县,永清县跟永清府在一个地方,其他三个,分别是永宁县,永安县和永丰县。 四个县里,永宁县垫底,要不是因为永宁县占的地理位置好,恐怕连立县城的资格都没有。 最大的县城自然是跟永清府在一起的永清县。 其次就是永丰县,那是产粮大县,那里的土地最多,大地主小地主,富户也最多,当年安置流民的时候,不少人去永丰县做了佃户。 然后是永安县,没别的,永安县的县城是四年前修缮过的,那叫一个结实,那叫一个新啊! 而且占地最大,还有一座采石场,顺带的还有好几个烧砖的砖窑和烧瓦的瓦窑。
自愿捐助网站
网站无广告收入,非盈利,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!
怕迷路,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!
点击前往捐助页面>>
674 首页 上一页 15 下一页 尾页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