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农田位处低洼,被水淹了,农人连夜将田里的水排出去,不过他们排水的速度赶不上灌溉的速度,几天下来,脸上愁云惨淡。 还有些地方的水都没过了脚面,要不是这边的房屋都有门槛,那些水只怕早就倒灌进屋了。 然而即便有门槛,百姓却依旧忧心不已,担心河水会继续涨溢,老一辈都说,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洪涝灾害了,台风将屋顶掀飞、将房子吹塌,洪水则会将一切动物、物品甚至是人给冲走。很多人家辛苦了一辈子,可能家破人亡只在一夕之间。 好在,天道还不算太无情,台风远去后的第三天就放了晴,河水也很快退去。 南康州出现了伤亡情况,但新福乡并没有人员伤亡,只有三户人家或是屋顶被掀飞了,或是房屋年久失修倒塌了,还有人家的围墙倒了。农田的损失是最严重的,几乎每一家的田都被淹了,可以预见不管是稻谷还是别的作物,必然会减产一半以上。 所以水灾过后,粮食价格飞涨,虽然有官府通过常平仓进行调控,但平常300文一石的米价仍旧涨到了400文。 粮价上涨,对杜记食斋的糕饼影响最大,不涨价可能要亏本,涨价又会影响销量。 杜三嫂最终还是决定调整价格,也趁此机会向杜家提出经营困难,希望杜家能出钱给她买粮食以度过难关的请求。 之前她跟杜佳云为了令杜家人同意她出来经营杜记食斋,答应给杜家家用,从她们所得的利润中分出三成来——太少的话堵不住杜家人的嘴。 这些年,她给了杜家几百贯钱,将他们的胃口养大了。尤其是在分家的事闹大后,杜段被杜大郎怂恿,想要从她这儿多拿一些钱,毕竟杜二是杜三嗣子的生父,将来杜记食斋是属于杜二一脉的,杜大可不甘心。 虽然杜段以杜三的嗣子从宗法关系上来说已经是属于杜三的孩子,但他也想通过掌握经济大权来控制两个儿子,避免他们继续闹分家。 杜三嫂见状,只好利用这次机会,逼迫杜段表态,他要是肯拿出钱来,那一切都好说,要是不肯拿钱出来,她就顺理成章地拒绝他以后再从她这儿要钱。 必要情况下,她还可以选择让杜记食斋关门一段时间,毕竟她跟杜佳云还有一家糖水铺开着。 糖水铺对米面的需求没有杜记食斋那么高,水果、芝麻、薏米、芋头,甚至是中药材都能成为糖水食材。而且黄征教了她一个制作凉粉的法子——陈平县尉及黄长生被抓了,判了流放沙门岛之刑,黄征虽然大仇得报,但却回不去她自幼生长的渔村,因为黄氏族人不全是仇恨黄长生之辈,他们有些人享受着黄长生带来的好处后,开始怀念黄长生,因而十分排斥当初将黄长生告官的黄征。黄征只能自谋出路。恰巧糖水铺要开张,需要人手,池不故便将她介绍给了杜三嫂,而制作凉粉的方子正是黄征从黎人那里学来的。——南康州遍地凉粉草,制作成本不高,味道却很好,凉粉加糖的组合成为了夏日里糖水铺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。 这家糖水铺的利润甚至超过了杜记食斋,杜佳云在因为杜家的事而生气时,还生出过干脆把杜记食斋彻底关门的念头。当然,这是她的负气话,这家杜记食斋承载了她跟杜三嫂太多心血,她并不想轻易地关掉它。 而杜记食斋关门,最着急的必然是杜家人。
第66章 析产 “老三家的, 你怎么带着孩子回来了,食斋今天不开门吗?” 看到杜三嫂带着孩子回村里,杜妻梁氏还以为出什么事了, 颇有些惊慌。 杜三嫂在回来的路上就酝酿好了情绪,此时见她问起, 顿时泪如泉涌:“娘,最近粮价涨得厉害, 生意都做不下去了。” “怎么回事?”梁氏更慌了。 杜三嫂将杜记食斋现在是如何艰难,一一道给了她听。 这期间,杜段和杜大、杜二他们也回来了,乍听杜记食斋开不下去了, 一家子都感觉割肉一般心疼。 “那城里的粮食价格飞涨,我也试着涨价, 但糕饼本来就贵, 这一涨价, 更加没人愿意买了, 还有好些老顾客骂我没良心, 我不得已,只好先关了门。”杜三嫂抹泪。 “粮食涨价, 糕饼涨点价又怎么了?良心是什么, 能当饭吃吗!”已经将杜记食斋视为囊中之物的杜二嫂骂骂咧咧, 因为杜记食斋关门,损失最大的就是她们二房。 杜三嫂安静地等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完, 才提出自己的想法:“我想先不涨价撑过这段时间,等官府和籴, 粮价稳定下来之后,一切就会恢复正常的。不过, 这样下去,杜记食斋少不得要亏一些本。但我之前把钱都给了爹娘,我想……” 猜到她要钱,杜段的脸色十分难看,立马就拒绝了:“那是你给的家用,怎么能要回去呢?而且都花完了。” “几百贯钱,都花完了?”杜三嫂惊呼。 “几百贯钱?那不就是几十万钱?!”杜二嫂不知道原来杜段从杜记食斋那里拿了这么多钱,而这些钱,她们二房可是一分钱都没见着。 “嚷什么?阿虎的束脩、买笔墨纸砚和买书花的钱,这几百贯哪里够?我自己还补贴了不少呢!” 杜三嫂心里撇撇嘴,让大孙子读书本来就是他的决定,花多少钱都应该他出,他也好意思将其转移到她的头上来? 杜二嫂闻言,心里更加不舒服了,杜段的大孙子阿虎是大房的,他们二房的,包括过继给杜三郎的孩子,可是一个都没去上学呢,凭什么这钱得公中出? 杜二嫂满心不忿,当即拉着杜二郎回房嘀咕,没两天,二房就闹了起来。 里正等人又被叫了过来调解,得知二房闹分家的原因,里正和稀泥般,道:“那再供一个孩子读书不就行了吗?” 杜三嫂道:“我们家四郎也要读书。” 她过继来的孩子小松在杜家孙子辈中行四,过完年就五岁了。 “三房各一个孩子,很公平,没问题。”里正道。 杜段却觉得有问题:“我们根本就供不起三个孩子去读书!” 里正犯了难:“这……” 这种情况下,确实应该优先长孙。 只是这样一来,根本没法解决杜家的析产风波,而且杜三嫂认为,自己每个月都给了不少钱家里,那么她的孩子读书,钱应该也是从家里出才对,不然凭什么她要给钱家里,家里却将所有的钱都拿去供长孙读书了,另外两房的孩子想要读书,还得自己出钱? 而且杜三嫂说自己平常为了经营杜记食斋,呕心沥血,不敢私吞,把挣来的钱几乎都交回了家里,这次遭遇经营危机,想要问家里拿点钱度过难关,杜段却选择见死不救,她感觉自己遭到了“家人”的背叛,以后不会再拿钱回家了! 杜家二房觉得杜三嫂完全是拿他们二房的钱来供大房的孩子读书,这完全是在割他们的血肉,因此也提出了抗议。 杜家这一次的析产矛盾闹得有点大,兄弟俩快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,为了防止他们以后老死不相往来,乡里的人都劝杜段还不如早点分家算了。 迫于多方压力,杜段最终无奈同意了不分家,只析产。 在里正及杜家亲戚等人的见证,杜段将家中的财产分为五份,他跟妻子梁氏一份,占一成,长子杜大郎占大头,分得四成家产,他们两老死后,他们的那一份也由长子继承,所以杜大郎实际上是占了五成家产。杜二郎占三成,杜三嫂只占一成,剩下一成则是还未出嫁的杜佳云所得,作为她的嫁妆。 析产之后,除了杜佳云之外,其余三房都得给他们养老的钱,每个月各给五百钱。 原本杜段想让杜三嫂给更多,但是杜三嫂这些年早已把脸皮给磨厚了,她一个劲儿地哭穷,反过来让他掏钱出来拯救杜记食斋。 杜段想着杜记食斋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,让他掏钱,岂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?他拒绝了杜三嫂,杜三嫂便只肯给跟大房和二房一样的养老钱。 …… 析产的事了结后,杜三嫂便借口带着孩子去找冯佑民、梁姻他们借钱,重振杜记食斋。 因只析产而不分家,所以杜段跟杜大郎、杜二郎依旧住在一起。不过碍于两房的矛盾越来越深,杜二郎开始择地另外起房子,这钱自然是他们二房自己出。 杜二嫂也问过杜三嫂要不要一起修建房子,她们两家可以做邻居。 杜三嫂却看穿了她的真实目的,只要她把房子建在二房的房子旁边,自己出钱出力不说,以后有个什么意外,那这房子毫无疑问将会被二房占了去。就算她还健在,但她长期在州府这边开铺子,家里没人,二房便可以借着帮忙打理的幌子,堂而皇之地将房子侵占。 因此,杜三嫂并不想被二房占便宜。况且,她当初开糕饼铺的时候,便已经买下了那里,以前瞒着杜家人,现在就没必要刻意隐瞒了。 杜二嫂发觉杜三嫂对她日渐疏离。 以前杜三嫂每个月会带着孩子回乡一次,现在两三个月不会回来一次不说,就算回来也不再带孩子回。 乡里进城比较麻烦,杜二嫂还是找到了一个机会,跟杜二郎进了城去找她,然后得知孩子在学堂读书,他们压根见不着孩子的面。 小孩子的忘性很大,尤其是几岁的年纪,一个月不见兴许都想不起亲生父母长什么样了。长此以往,这个被过继出去的孩子就真的不认他们这对亲生父母了! 他们着急,却没法跟杜三嫂说实话,而且他们从杜三嫂疏离的态度中察觉出了什么。 以前杜三嫂带孩子回乡,为的就是麻痹他们,让他们以为就算把孩子过继出去了,孩子最终也只认他们为父母。这样一来,无论杜三嫂赚多少钱,最终都会落到他们二房的手中。 可一旦杜三嫂不让孩子跟他们见面,这个孩子以后还会认他们,还肯心甘情愿地将钱拿给他们花吗? 他们这个时候才察觉到上当了,然而他们没有任何证据,杜三嫂对他们都是“不承认、不否认、不负责”的态度,任由他们怎么说,她都不为所动。 杜三嫂在这里经营了一年半载,还有司法参军林璠,及州府衙门的胥吏撑腰,杜二郎和杜二嫂压根就不敢在这儿闹事,只能憋着一股气回了家,然后找杜段诉苦。
自愿捐助网站
网站无广告收入,非盈利,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!
怕迷路,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!
点击前往捐助页面>>
63 首页 上一页 56 下一页 尾页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