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武帝警铃大作,他比小孩子想得更远: 天幕提到了六位优秀君主……那之后呢?虽然说的确比前朝好上不知道多少倍,但是第七位开始,不会又是什么不肖子孙吧! ----
第29章 “大汉福泽深厚,后世的两位君主果真也颇有才华。” “只是可惜太子殿下……焉知太子能否成就一番比汉宣帝更宏伟的事业?” “嘘——陛下都已经把那帮装神弄鬼的方士清理干净了,太子殿下既为正统,那自然要继承大汉,再成就一番。” “倒也是,只是不知陛下与汉宣帝中间的这一位,是哪一位皇孙。瞧着天幕的口气,应当不是太子殿下的后人?” “我倒是更想听天幕对这位汉宣帝详细描摹一番。监狱中出来的,当真是闻所未闻。” “且仔细听着吧,别瞎捉摸了。” 后排的几个臣子悄声议论着,汉武帝并未察觉,不过他也在好奇同样的问题。 这两个儿孙,是什么样的人呢? 【昭宣中兴,从这四个字中便能看出,这个时期主要由汉昭帝和汉宣帝组成。 汉昭帝是汉武帝在戾太子亡故后,亲自挑选的继承人——年仅七岁的幼主,刘弗陵。 临终托孤,也是汉武帝一次大胆而自信的选择,从中不难看出,他对自己用人的眼光毫不怀疑。他 为刘弗陵选定了三位代理朝政的大臣。 第一位是霍光,他是霍去病的弟弟,也是一位有才能的臣子,在汉武帝在位期间恭敬谦卑,深得汉武帝的信任。 另外两位是金日磾和上官桀,这三位臣子共同辅佐幼主,统理朝政。 像这样的托孤其实相当危险,一个做不好就可能让整个国家落入奸臣的手中,甚至是直接江山易主,改朝换代。 事实上虽然没有发生江山易主的情况,但是国家的实质最高领导人也已经不再是汉家的天子。 汉武帝计划中三人互相牵制,可以维持时局的稳定。而他去世后也的确如此,霍光和金日磾互相多有谦让,朝堂上一派欣欣向荣。 但是他没有想到,他能算得了人心,却算不了人命。金日磾辅佐幼主一年多,就因病去世,使得原本稳固而互相谦让的三角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。 上官桀不服,起初他是比霍光官职更高的存在,那霍光凭什么成为那个主揽大权的人?在汉昭帝十三岁那年,他和桑弘羊等人策划了一起政变,向汉昭帝谎称霍光叛变。 好在咱们小刘虽小,但是聪明还是一等一的聪明,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,并成功镇压了这一次兵变。 自此,霍光成了活到最后的一人,也成为了汉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。 可惜汉昭帝只活了二十年,就黯然退场,而且没有留下子嗣,继承人的挑选,就成了诸臣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。 原本诸位大臣的意见是依照制度,先选汉武帝的另一个儿子,广陵王。霍光看不上广陵王这个当年就不被汉武帝的儿子,选择了汉武帝的孙子刘贺,登基了才发现这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庸皇帝。 于是霍光直接把他给废了,然后在一众可选的继承人中,挑出了我们的汉宣帝,刘病已。 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霍光的大权在握。他甚至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进行君主的废立——能做到这个地步,他本人的取而代之是完全有可行性的。 此时大汉的存亡就完全依赖于霍光的个人素质与对汉室的忠诚度。 汉武帝赌赢了,霍光一直到去世,都在做汉家马车兢兢业业的执鞭人,基本上没错什么对不起汉武帝这份信任的事情。 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中隐藏的制度性祸患,大司马在执掌内朝这个事儿,当顶上的皇帝是汉武帝、汉宣帝这样具有霸道风度的君主时,确实不失为一项良好的政治制度,但是这太依赖于君主的个人能力了。 没有哪个朝代能保证自家代代都是明君,这也是封建皇权家天下埋藏在骨子里的弊端。 你看,在汉武帝百年之后,还是使得政权被外姓人撺掇,迎来了西汉的覆灭。】 “西汉的覆灭”一句话说出来,一下子满花园一点儿议论声都没有了,整个花园几乎能听见一片叶子落在地上的声音。 对于正处于朝代中兴时期的君臣们来说,这几个字怎么看都觉得陌生而遥不可及。 打跑了匈奴,压住了地方豪强,减免了赋税,大汉怎么还会灭亡? 听天幕的语义,还是被外姓人盗走的。 这是一种何其不争的死法! “到底是何人?”汉武帝喃喃道。 他的话语被弹幕系统捕捉到,再次发到天幕直播间里。 弹幕对这位“热衷于cos汉武帝反应”的豪爽西安大哥很关注,立刻满屏幕都是哈哈哈的字效。 [报告大哥,是王莽!] [再报告大哥,是王太后的侄子王莽!] [再再报告大哥,是您玄孙的皇后的侄子王莽!] [哈哈哈,楼上这也太坏了,你这是给王莽穿的啥色的内衣都要扒给汉武帝啦!] [王莽:真的谢,我处心积虑全被你们毁了嗷。] 直播间的观众们只是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,哪里知道这“VIP汉武帝”背后,是隔着两千年的真正的汉武帝。 汉武帝正在命人将这些有用的弹幕也通通记下来。 “朕的好玄孙……好,竟又是个太后干政的结果。” 他曾祖父的皇后也干政,可吕后干政起码把江山治理地井井有条,还还给了刘室。而这王太后是真的狠啊,直接把江山拱手送给了自己的亲侄子! 汉武帝愤愤地想着——不过他这些心声如果那位王太后听到了恐怕也要原地吐血三升。 王太后:这可不怪我啊!我扶他做大司马的时候,也没想到他会撇开我直接去当皇帝啊! 【继续说回汉宣帝,此一人身上,集合了汉武帝和汉文帝两个人的影子。 一方面他对民众施行仁政,励精图治,减免赋税,另一方面,他继承了汉武帝的志向,手腕果敢,严厉打击地方豪强,对外将匈奴彻底征服,为汉匈之战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。 在“昭宣中兴”的尾声,无论是国际上的地位,还是治内百姓的生活,西汉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盛世高峰。 汉武帝的霸道政治和儒生推崇的王道治国理念,在汉宣帝的手里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。 他说,“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”,是其政治理念的缩影。 儒生向往王道政治,在他们眼中,“昭宣中兴”的“霸王道杂之”还不够,汉宣帝的统治还是太霸道了。 ——可不得霸道吗,只有如同汉武帝、汉宣帝这样把权力牢牢把握在,才是最正确的。 否则,儒家光是凭呐喊的浪潮,也能让你怀疑人生。】 这话一出,现在警铃大作的轮到在场的儒生博士们了。 这啥意思,我们儒生还能和那帮方式一样挨骂吗? 他们挺了挺胸膛,不以为然——咱们可是现在的正统学说。 已经是瘫软在地上,但因为众人注意力都在天幕上,所以暂时还没人来清算他的公孙卿翻了个白眼,低声自言自语道:“刚刚一个个幸灾乐祸的,等会就陪着我一起倒霉。” 他完全是想多了,方士装神弄鬼,毫无可取之处才会遭此弃如敝履,儒生们怎么会和他一样呢,可笑极了。 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,汉宣帝之后的继任者——汉元帝,则开启了元成哀平时代。 在这里,西汉的盛况急转直下。 你不能说汉元帝是一个废物,如果他不是坐在这个位置上的话,也许还能勉强算是个有才华的人。 他多有才艺,书法琴箫样样精通,且少时好儒生活简朴,宽宏大量。这要是我们的身边人,应该是一个值得大家仰慕的贤士。 可他偏偏是汉朝的继任者,这个位置想要坐好,必须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强硬的手腕。 知子莫若父呐,汉宣帝早就说过:“乱我家者,太子也!” 当然,在我们现在看来,即便是汉元帝不乱,后面总会轮到一个没本事的皇帝即位,这也是家天下的悲哀所在。 汉元帝是真真被儒生教坏了,他坚持俗儒,自己还又是个只认死理的书呆子。 他直接改变了从汉武帝坚持至今的王霸并行之理念,全盘听底下这帮儒生说什么就做什么。 这些儒生是真儒生吗?他们真的是想要运用自己的学说,辅佐君王建设盛世王朝吗? 狗屁,全都是带着儒生的帽子的假儒生。如果孔子看见自己的研究师士被这些“好学生”这样子用的,恐怕气得能从坟墓里爬出来。 他们在经典书本上寻章摘句,为了写出来的策论表面上句句有出处,好让汉元帝这个俗儒心服口服。 本质的目的,都是为了把民脂民膏从国库里掏出来,装进自己的私人口袋里——甚至搬国库里都不够,他们还要再加重对贫民的剥削,以此丰盈自我。 原本秦汉时期有一个绝佳的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,即为徙陵,意图在让豪强离开自己原来的土地,这样他们就无法根植于固定的地方,也就壮大发展不起来。 汉元帝这个书呆子,真的就听了底下儒生所说的那一套观点:“安土重迁,是民之所望,落叶归根,故乡家园是每一个人所魂牵梦萦的地方,所以迁徙百姓是不道德的……” 这些人还从六经中找来依据,支持他们的观点。 诚然,这些观点也是有道理的,但是作为君主,不能只听表面上这些冠冕堂皇的道理,要看他们到底是为了谁的利益。 这真的是为了让百姓回归故里吗?恐怕不是吧。这些儒生本就是由豪强地主富民考取功名而来的,他们真正想要的,就是废除这些打击地方豪强的法令! 地方豪强一直待在一个地方,其后果最终由那些被掠夺土地的底层贫民们来承担——关东困极,流离失所,这样的景象汉元帝看不到,还满心以为自己施行的是真正的“仁政”,殊不知他就是本朝第一小丑。】 汉武帝听得两眼一黑:朕一世英名,怎么生出来这么个没本事的玄孙! 他无处发泄——连他的儿子都还只是个娃娃,他能上哪儿找这不肖子孙发火去。 到底还是太便宜那帮地方豪强了,压得不够狠,才会让他们爬到自己玄孙头上! 还有这些个儒生博士。 汉武帝转过身,眼神在一票儒生博士身上扫了一圈,连带着也没了好感。 这个傻玄孙,朕“独尊儒术”是为了教化百姓,巩固统治,怎么你反过来被他们耍得团团转啊! ---- 汉武帝你别急,元成哀平,这才说到第一个呢(望天)
自愿捐助网站
网站无广告收入,非盈利,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!
怕迷路,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!
点击前往捐助页面>>
46 首页 上一页 29 下一页 尾页
|